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看到有人将今年A股的跌幅对比2018年和2015年,认为今年以来A股的跌幅远远没有没有那两次股灾的跌幅,然后对于3000地点的判断,2018年轻松跌破3000点,然后跌到年底的2400点。实际上单纯从K线的形态上我完全认可,毕竟今年虽然是股灾,但是指数跌幅确实不多,特别是好几个权重股其实才刚开始跌。
但是今年跟往年熊市还真有区别。2018年是明确的货币缩水的,也就是说2018年除了美联储加息引发的货币缩水外,我们自己也有紧缩,因此2018年全面性熊市是肯定的。
但是今年不一样,因为担心美联储的大规模加息引发的后遗症,我们其实2021年就开始紧缩货币了,不然2021年券商板块也不会跌了,然后今年因为美联储大幅度加息,而我们和日本一样处于逆周期调整,也就是降息,因此投资者可以发现为何今年跌幅没有2018年大,否则按照2018年的逻辑,股市怎么可能指数还在3000点,4月底后的时候就要跌破2500点,更别说后面还能涨回3000点。
说白了,目前指数没有跌破2018年的低点,根源是我们做了逆周期放水了,而2018年是同周期缩水,货币方向不一样,此长彼消了。因此今年的跌幅很大概率没有2018年跌的多,原因有:
1、2018年末开始的小牛市,也是美联储预期停止加息开始的,目前今年的美联储也预期开始停止加息了,因此时间窗口不足以让股市继续跌了,这也是李蓓这些宏观对冲投资者的判断;
2、目前政策虽然相对于4月底后有略微收水,但是不多,而且因为预期的美联储停止加息,我们的降息空间有了。
因此流动性才是决定股市涨跌幅,而不是K线的判断,宏观研究对于判断底部至关重要。